雅昌首页
求购单(0) 消息
杨洋(国)首页资讯资讯详细

【观点】静听心曲——《春将至》创作谈

2014-10-16 17:14:48 来源:艺术家提供作者:杨洋
A-A+

  大自然拉开了春天的帷幕,隐隐的你感觉到了世间万物的诞生和律动,阳光渐渐温暖,大地撒满了金色,树木不知何时变得翠绿,青草、鲜花悄悄的生长、开放。万物萌生,春天向我们展示了一幅神奇、迷人的生命画卷。

  作品《春将至》描绘的正是春天的意境,前方的主体人物似乎在静静地期待春天的来临,又好像是春姑娘的化身,侧面的女性形象凝视远方,像逆光中的剪影,和正面的形象交相呼应,静听心曲,无限暇思。万物萌生、汇聚、生长。鲜花、绿草、溪水、河流、幻化成抽象的符号,与春姑娘的形象融为一体。背景的雪山与前景的春意预示着大自然的四季更替,时光流转??冬天过去了,春天还会远吗?

  东山魁夷的风景画深得我的喜爱,那种东方的神秘、悠远、静谧的气息正是触及内心深处的所在,读了东山先生的话语录,其中有一段对春天的描写“春天来了,万物萌新,胭脂红、藤黄、粉绿、翠绿、泥金、金箔,汇成彩色的交响乐。开着白花的小梨树中,昆虫开始弦乐的合奏,黄莺和布谷鸟进行高低音二重唱。杜鹃花红遍山野,野蔷薇在明媚的阳光下闪闪发光。”这不正是我想描绘的春意吗!

  灵感的来源分为两种,一种是在现场获得的感受,另一种则是在现场之外获得的体验或感受,并通过思考把这种感受表现出来,是视觉印象和思考的融汇。“体验”是多层次的,其感觉会更加厚重结实,空间更大。我作品的创作灵感多来源于间接地体验,很喜欢散文与诗歌那种梦幻、空灵、静谧、悠远的意境,身处都市喧嚣之中每每被这些触及灵魂深处的语词感动,潜移默化于自己的作品之中,于是,一种唯美、浪漫、诗意的画风渐渐形成。

  《春将至》这幅作品从构思到小稿都非常顺利,画面想要表现出的意境在小稿中都有体现,可以说一下子抓住了想要的感觉。我以为,材料技法与精神诉求走向统一才是综合材料绘画的魅力所在。因此,我没有刻意在技法表现上过多纠缠,而是紧扣主题,步步深入,每个技法过程都在我追求的意境中推进。

  不论什么技法和表现手段,也不管画面的视觉印象多么丰富,最终,作品的境界与格调至关重要,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历史上流传下来的经典之作,在意境的呈现上都不同凡响。达芬奇的作品《蒙娜丽莎》,前方的主体人物与背景起伏的山峦、柔和的光线、自然过渡的色彩形成了一种巧妙的联系,蒙娜丽莎好像身处一个理想境界,给予人梦幻般的感受。法国现实主义画家米勒的《晚钟》、《拾穗者》等作品意境深远、内涵深刻,诗情画意兼具其中。印象派代表人物莫奈的作品《印象日出》和《睡莲》以灵动的笔触,通过捕捉闪烁不定的光和色获得一种诗一般朦胧的意境。中国古典美学尤其强调“意境”,常以意境之有无,来衡量艺术品的美丑与高下。《春将至》意欲体现一种安静、诗意、浪漫、唯美、象征的意境,金色的纸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想像的空间,背景大面积留白,与前方的主体人物产生虚实相生的视觉效果,中国画讲究“计白当黑”“无画处皆成妙境”,体现“象外之象”“言外之意”。空白的营造,是为了创造笔墨不能企及的意境,体现“此地无声胜有声”的无言之美。

  为了让画面更丰富,增加层次感与节奏感,强调作品的厚重与耐看,又不失其生动与新鲜,《春将至》这幅作品我采用多次创作的方式,层层深入,像中国画的“积墨”,但又很不相同,它不是简单的重复,每一遍都是一次新的开始,又和下一次的动作紧密相连,每一次都为下一次创作埋下伏笔,打下基础。在创作的过程之中,会产生很多意外的效果,留下许多珍贵之处,这些珍贵之处不可能都在画面中闪现,要想在丰富之中见单纯,单纯之中体现丰富,就要在做好足够功课之后,归纳总结,把一些东西归纳到一种情感中去,让画面走向单纯。综合材料绘画恰恰在这个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首先,“综合”二字可以让你打破画种的界限,综合各个画种的优长,根据画家创作情感的需要而不拘泥于某些材料、某种技法。其结果是开阔了创作思路,使绘画手段更加多元,创作激情更加饱满、渐渐进入至无拘无束的状态,可以触及到灵魂深处最真实的情感,产生意料之外的画面效果。

  其次,延展性与包容性,中国美协综合材料绘画艺委会对综合材料绘画的定义为“单画种材料技法的演进,多画种、多种材料技法的互渗融通”虽然只是在材料、技法层面上的定义,而最终的追求则是上升到精神层面,形成观念的转化。新的材料的使用必定激发更宽阔的想像空间,产生新的观念,在材料与观念的相互作用之中自然转化为新的语言方式,这种新的语言方式也就成就了综合材料绘画作品的独特性。包容性体现在它可以融汇古今,贯通中西,作品中可具有中国传统的文人气息,又包含当代多元化社会的特点,它为艺术创作开拓了一个广阔的世界,成为当代社会艺术潮流发展的趋势。

  大幅、主题性的创作需要画面丰富、饱满、厚重、完整,而通常长时间的创作之后很多鲜活的东西失去了,最初的冲动和新鲜感所剩无几。所以,在过程之中如何保持生动性,新鲜感至关重要,作品在完成时要具备一气呵成、浑然一体的效果,“绘画性”很重要。很多人在谈到材料表现的同时就会想到制作性,强调制作感,其实恰恰相反,绘画性才是综合材料绘画的本质追求,中国传统水墨画讲“写意”“写神”,强调用笔。一波三折、笔笔生发,是中国画对用笔的要求。综合材料绘画也讲“用笔”,它的用笔强调的是感受,创作者当前的感受引导下一步动作的发生,手头上的笔化为心中之笔,这时,无论是拼贴还是箔的使用,都会产生笔触感。一块颜色或一种材料的使用会唤起其它的颜色或材料来与之呼应,画面中每一块颜色都是活的,它们在生长,发酵,转化,甚至孕育出新的生命。

  材料的选择与艺术表现互相推动,是一个长期探索与尝试的过程,这个过程虽然艰辛但乐趣无穷,只有长期在此领域摸索、试验、历经磨难的人才能深切的体会。新材料的使用给我们创造了更广阔的表现空间,一种新的材料常常打开我们的灵感之门,尝试一些以往力不能及的领域,艺术创作不是为材料而材料,绘画语言的探索并非盲目、任意的形式追求,新的材料的使用只有融入个性体验时,材料才发挥了它的特性,精神融化了物质,形而下的物质升华为形而上的精神,它表达出来的语言才能情真意切。所以,材料的使用不能脱离情感需要,如果发现现有的材料已经不能满足当前的艺术追求,就会对新的材料产生需求,面对纷繁芜杂的物质世界,哪些元素是你需要的,完全的拿来主义当然不可取,在刚刚接触这个领域时,常常感到无从下手,于是我选择了一个原点,从此地出发,一步一步向前走,来不得半点虚假,其中的历程甘苦自知。

  进入中央美院胡伟老师工作室,胡老师的教学要点是以水墨写生课切入综合材料绘画艺术表现,导师始终在讲中国画写生中的形、光、色的关系问题,对学生提出的要求希望学生把写生对象理解并纳入到空气之中,表现到一个无限的空间里面去。当时天天写生,但不觉枯燥,相反,饶有性味、孜孜以求。乐此不疲的主要原因是一下子找到了某种感觉,像发现新大陆般喜悦,这种感觉引导着你向前走,于是,写生的观点变了,观察写生对象的方法也变得不同,这种宏观的观察方法与中国画体系中的水墨人物写生有所区别。强调对写生对象在特定环境与空间下“状态”的“关怀”,对多种元素的一种关照和把握,体现一种写生的立场。在这种立场的关怀之下,反馈给我们相应的信息,给予启发、自信、甚至是反省。

  写生作为我走上综合材料绘画之路的原点,这个阶段非常重要。胡伟老师在谈到我的作品时曾说,一个人的艺术研讨和追求,不可能是割裂开的,这些年来的学习、思考、探索、尝试逐渐形成了她的个人风格,画面中兼具传统与当代、东方与西方艺术表现的格局与韵味。从她画水墨人物写生开始,作品之中就包含了其它技法追求的元素,杨洋写生作品的一个特点是笔墨包含的色彩表现在用笔之中自然展现。每块颜色的选择,颜色的走势、冷暖的穿插、虚实和背景的关系等都很有思考。杨洋写生作品的生动之处还在于她较好的处理了“边缘”的问题,东方的表述与西方的表现,传统技法与当代表现能够自然融合。正是由于获得了立场,使技法表现成为工具。从料技法这种“形而下”的范畴,生成一种“形而上”的精神诉求。写生中的研讨与探索是以后艺术创作的基石,它是杨洋鲜明个人风格形成的出发点。

  也许从写生时就有了对女性形象的偏爱,之后我的创作都是在最感兴趣的女性题材中寻找自己的绘画语言,表达自己对社会、对人生的看法。我以为,画家创作时首先要真情流露,真情即真爱,要对自己创作的对象发自内心的喜爱,才能有想要表达的冲动,真情实感永远都是一个艺术家创作的出发点。我笔下的女性成为抒发内心情感的载体,我非常注重人物外形和姿态的选择与把握,不同的外轮廓和姿态通常会传递出不一样的情绪与感受,让我产生创作的冲动,当创作一幅新作品时,通常先绘制草图,经常会在人物外轮廓上不停的寻找感觉,感触模特或参考对象形体和仪态的某些细微变化,并把这些微妙的变化做变形、夸张等艺术处理,直到获得审美意义上的心理满足为止。所以我作品中的人物永远都有欣长的身形、细长的脖颈,优雅的姿态。有人曾说我作品中的女性是“东方维纳斯”,维纳斯是美的化身,我的确喜欢表现唯美的意境,整个画面的呈现,既具有东方绘画的空灵、飘逸,也兼有西方绘画的厚重与饱满,这种看似矛盾的对比,尽可能完美的融合于作品之中,向观者传递一种既熟悉又陌生的信息,表现一种非同一般的画面效果。

  从写生获得的体验与感受自然过渡到对新材料、新技法的精神需求,在校期间创作的《青春的瞬间》系列作品,尝试了拼贴技法加综合材料,多种技法、多种材料的表现手法,其中也经过了多次反复与试验的过程。提到拼贴,很多人会想到制作和工艺,实际上,早在20世纪初,毕加索为代表的一批立体派画家就将墙纸、乐谱、油画布、硬纸板等材料拼贴到画面中。并且采用实物拼贴的手法,试图使艺术家接近生活中平凡的真实。在之后的达达主义和超现实主义的作品中很多都使用了拼贴的手法。甚至在电影、音乐、诗歌中也融入了拼贴的观念。

  我的作品中“拼贴”这一技法的应用,是我对综合材料绘画中“互渗融通”这一概念的理解和体现,以此打通长期以来形成的一些技法习惯,以获得更加宽阔的表现空间。从而营造“软硬”、“松紧”、“虚实”的画面效果和由此而生成的意韵。以往,我们习惯于“意在笔先”的思考方式,渐渐形成了一些技法步骤,很少出现“意外”,作品也就难以获得质的升华。“拼贴”妙处在于,它可以破除以往的思维习惯,为我提供无限的可能性,在无限的可能性里去寻找,会获得无数个惊喜,这些惊喜引导我继续向前走,直到获得精神上的满足。

  这个系列作品中,我把每一幅作品都设想为一位女性的独角戏,她们或舞动、或垂首、或凝思、或遐想。在画面之中,似乎整个世界都变得安静,只有一个人内心的独白是清晰的,自然与我,我与人生,喜悦、惆怅、失落、向往,其中饱含着对人生哲理的思考与内心深刻的反省。她们是我眼中、心中的女性,是我所理解的青春、时光、社会与人生。当代的艺术表现手法与中国古人“天人合一”的哲学理念自然融合,形成了传统与当代、东方与西方的对话。

  经过这么多年的学习与尝试,我努力的寻找适合自己的表现方式,金纸的使用是我对纸提出的要求,因为它本身具有的内容比一张白纸更适于我的艺术表达,与我的表现手法能够自然的融合,使画面的内容变得更加丰富。我在这种纸上尝试了水墨结合综合材料的表现方式,以往的水墨写生和拼贴等技法的概念自然的带入此时的艺术创作之中,前些年的各种积累归纳、还原为现阶段的艺术表达,潜移默化到当前的技法表现。经过一段时间的尝试,我渐渐理清了思路,找到了适合自己的绘画语言。《行》《素》《维纳斯》等系列作品都是这个阶段的创作,如果说《行》系列作品中人物形象还把握的很具体、很完整,到后来《素》与《维纳斯》等作品中形象渐渐被抽象化,人物的“形”与“态”成为我创作中情感依托的边界,笔墨游走于边界之间,在过程之中寻找一条宣泄情感的主线,这时,具体的人物形象已经不再重要,人物造型被抽象化、艺术化,有的剩下的只有外轮廓,有的穿插、组合于画面之中,让我们看到的不是某个具体形象,而是整个画面散发出的气息和整体的视觉气氛。

  《春将至》这幅作品延续以往的创作理念,将形象的刻画融入情境,运用象征的手法,把景物和人物自然的融为一体,体现人与自然的和谐,一种对美好未来的向往和追求。创作的过程艰辛而富有挑战,其中经过了反复的推敲、探索、思考、尝试、推翻、再尝试。虽然,这幅作品还有很多遗憾和不足,但从这幅作品中看到了以往学习、探索和思考的痕迹。更令我欣喜的是,隐约可见一些新的思考在孕育、发芽,这些新的思考也许会成为今后创作的成长点,使我更加热情的投入其中。创作的过程虽然艰苦但其乐无穷,这种获得无与伦比,让我受益终生。

该艺术家网站隶属于北京雅昌艺术网有限公司,主要作为艺术信息、艺术展示、艺术文化推广的专业艺术网站。以世界文艺为核心,促进我国文艺的发展与交流。旨在传播艺术,创造艺术,运用艺术,推动中国文化艺术的全面发展。

联系电话:400-601-8111-1-1地址:北京市顺义区金马工业园区达盛路3号新北京雅昌艺术中心

返回顶部
关闭
微官网二维码

杨洋(国)

扫一扫上面的二维码图形
就可以关注我的手机官网

分享到: